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2928/5721 (51%)
造訪人次 : 375160      線上人數 : 7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t.edu.tw/handle/987654321/5228


    題名: 從部落環境意象變遷之觀點探討旅遊吸引力及觀光真實性-以阿里山鄒族達邦部落為例
    作者: 王俞淵
    李美芬
    貢獻者: 景觀設計系
    關鍵詞: 真實性
    環境意象
    鄒族
    旅遊吸引力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3-08-07 14:21:58 (UTC+8)
    出版者: 台中;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摘要: 阿里山地區是台灣重要的遊憩據點,除了蘊涵豐富的自然景觀及生態資源外,也因同時富有多元、特殊的林業及原住民文化,而成為國內外遊客喜愛到訪的旅遊勝地。台灣原始鄒族部落歷經荷蘭治台、清領時期、鄭氏至台、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影響,是否導致原住民生活環境及部落文化的改變?而歷經了近年來大量湧入外來遊客的觀光衝擊,現今呈現的部落意象是否為原有的、最真實的鄒族部落景觀意象?本研究透過對阿里山鄒族部落今、昔之文化及景觀意象的探索,了解鄒族部落景觀意象變遷的歷程及脈絡,除可萃取鄒族原住民部落之獨特、原始的景觀意象營造元素外,更可將其與族人之現代生活需求結合,營造出文化及觀光共存之部落環境。本研究以阿里山達邦地區為主要研究場域,採用質性的研究取向,以滾雪球抽樣法針對鄒族部落耆老及地方文化工作者進行深入訪談,透過受訪者對部落生活、文化及祭典的追述,與蒐集早期鄒族部落文獻做比較,進而釐清景觀意象變遷的歷程。研究發現,鄒族部落文化及景觀意象歷經時代變遷及歷年政經事件已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其變遷歷程可分「壓迫變遷」、「柔性變遷」以及「自我求進」三路徑,皆直接或間接的對部落實質意象及情感意象造成影響。此外研究資料亦顯示,遊客對於部落意象的真實性知覺越高,目的地意象就越強,且遊客的真實性知覺越強,旅遊吸引力也越高,另外目的地意象與旅遊吸引力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其為正向影響。在解析意象變遷歷程中發現遊客的部分真實性知覺與達邦的部落真實性有落差,建議達邦部落可透過族人到外地展演之機會推廣鄒族文化之美,在文化保存上,具特色之傳統文化元素由部分族人獨立製作,因此建議阿里山管理處可以透過資金及工具的輔助,鼓勵部落其他族人參與製作,以傳承傳統技法及學習山林文化。在觀光活動的經營上,應以達邦部落真實的體驗活動為主,提升社會大眾對於鄒族文化及部落景觀的認識。
    顯示於類別:[景觀系(所)] 【景觀系】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NCUT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